其他

从西北到西南,在旅行中呼唤百年传承

2017-10-14 Emma 悦游CondeNastTraveler


30年的从艺生涯,

著名昆剧艺术家张军全心全意付出,

一直致力于让昆曲走向大众。

戏曲之路的开始也许是种意外缘分,

但一路的坚持让他坚信,

中国那些古老的传承之桥

总有一天会彻底复苏。



以史为鉴可知兴替,以桥为镜便可知路途。7月中旬,怀揣着对历史的崇敬之心,张军跟着寰行中国®2017别克文化之旅从西北到西南,踩百年古桥,学泥塑古技,看栈道之险峻,感传承之欣慰。他渴望从中国的文化桥梁中找到昆曲回来的方向。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d0560uz3grx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因为平时工作的忙碌,张军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交流,借着这次难得的机会,他带着孩子一同前往中国的大江南北,去发现更多古老的文化桥梁。

 

跟着车队到达西安市未央区,见到大秦咸阳桥时,我们很难想象出它当年的模样。这座号称丝绸之路第一桥的古桥已经不再完整,2200年的历史让它残缺、腐朽,尽管留给后人的只有一条条残缺的木桩,我们也能听见这座文化桥梁无声的召唤,轻声在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。



这座著名的“大秦帝都咸阳桥”,当年十二尊单尊重80吨的大秦帝国和平统一纪念碑——“十二金人”就是从此桥通过运往了阿房宫。当解说员说到唐明皇、杨贵妃时,张军告诉我们,他瞬间觉得灵魂附体,因为在他十三岁第一次上台演出,就是出演的唐明皇。那是属于他的一份珍贵的过去,渐渐快要被遗忘,却在古桥遗址被唤醒。

 

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,作为丝绸之路第一桥,也作为古代中国走向统一帝国的标志物,咸阳桥当时成为了秦国联通西域的纽带,一直推动着各国的贸易与文化的交流,承载了巨大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,这座纪念碑一直屹立到现在,就算历史把它冲刷得面目全非,但它还是将这份历经千年的底蕴传承了下来。



如果我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(春社日)来到这里,可能没有机会这么从容地欣赏它的魅力。这座横跨睢水河两岸的古桥,有个吉祥如意的名字——“太平桥”。每逢佳节五湖四海的数万名群众都会自发云集在此桥畔,虔诚祈福,踏青赏水,几百年来这样的传统从未间断,这就是著名的“睢水春社踩桥“。



这座桥是1799年建造的,那个时候正是徽班进京,而昆曲在那个时候结束了它最繁华的两百年。张老师说,他一点都不为昆剧感到悲哀,因为昆剧的生命被延伸了,虽是以一种不同的戏曲方式,但同作为古艺术,都将在那一刻被继续传承下去。


“渔洞山前悬半月,虎头岩下见长虹”,刻在桥头的对联细致地描绘出太平桥的景致。岁月如斯,历经两百多年风雨的古桥在这个茶马古道重要关口,担起连接两岸的重任,为沟通清代后期汉羌民族交流、贸易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,就算经历了2008年的大地震,它依旧屹立不倒、坚固如初,“川西之冠”当如其名。



中国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流传着许多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,这些民间艺术被一代又一代的匠人传承下来,保留到现在,也正是见证了这些匠心的传承之桥。让我们得以穿越古今,得以看见中国古老智慧的结晶。走在汉中街头,会有很多西安特色的民间艺术,泥塑算其中之一。



 每个泥人都是有温度的,你能感受到它的有血有肉。陕西的土壤细腻又带些黏性,手工艺人们用精湛的技艺,让这些黄泥一点点成为家长里短的故事,变成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。泥塑化身为文化的桥梁,将人民的生活流向艺术的血液,而从古至今,艺术都来源于生活,有些历史传承是口口相传,而手工匠人们让这种技艺通过灵巧的双手一代代流传了下来。



有时候古技艺的传承需要一点现代元素的催化,就像最近比较流行的说唱也可以作为昆剧流传下去的桥梁。张军说,其实昆剧也可以变得很有趣,利用说唱的形式让更多人接受。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n0560fulp96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旅途是非常奇妙的,对于张军来说,那些遗失的影像可以借由路途中的一张张脸,一座座桥以及一阵阵风吹草动而归来,这是这个时代给予中国文化最好的关注。



无独有偶,张军老师曾演过一出戏叫做《韩信扮帅》,戏的最后韩信对樊哙说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,在看见古栈道上那一块块木板延伸,不断编制而成的古道,仿佛是一条通往秘境的道路,不断引导者我们前行。



石门栈道上的摩崖石刻点缀了这座古桥,这千百年来,由于自然条件、人为原因,精美的石刻却很难保存下来。但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,他们总会竭尽全力去保留这些经典。我们在一个工坊博物馆里面,看到老匠人们用拓印的方式让那些文字活生生的呈现在纸上,得以让历史保存下来。



所以说这一次文化之旅充满了幸运,让我们遇见了这么多一辈子只苦心经营一项技艺的匠人,比如拓印技艺传承人张晓光老师。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为留存此艺术精品做出了巨大贡献,其家族传承十二代,几百年来致力于石门栈道摩崖石刻的拓印和复原。石刻已经变得斑斑驳驳,而拓印不仅是把当时的文字复演下来,也让我们透过这些斑驳看到了古时的记忆,成为摩崖石刻面向世界的重要沟通桥梁。



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,很多古老的艺术都被人们渐渐遗忘,这些传承的力量变得单薄,文化的桥梁摇摇欲坠。但作为一个戏曲人,张军一直都想留住这些古老的文化桥梁,因为只有知道来时路才能去到更大的舞台。



用“中国汉民族戏曲的活化石”来形容射箭提阳戏毫不为过,这应该是现在仅存的,保存得最完整的傩戏的一种形式。作为连接民族与世界的桥梁,无论是它的表演形式,它的结构还是现场的感染力,都让人叹为观止。



对张军而言,昆曲也被世人称作“艺术的活化石”,艺术本生就是通过表演的场域,活生生的存在着。他们的表演就像一座传承之桥,拉近我们与历史的距离,也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。

 

张老师渴望让昆曲成为大众艺术,三十年来也为这一梦想的实现奔走,想找到更多的知音,找到支持昆曲回来的真正力量,他从这些人的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愿望。他们的努力就是在慢慢修复这座文化的桥梁,让它能更长久的去承载更宽厚的历史。



这一次带着小孩从西北开往西南,张军希望能在一座座文化桥梁中找寻那些遗失的映像。中国古老的技艺连接我们与历史的距离,而我们也成为了历史与未来的桥梁,将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。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心有多宽,路就有多长。



寰行中国®日志

超大空间,安心舒适

 

这个暑假,著名昆曲艺术家张军带着孩子,行车近千公里,横跨西北西南去探索文化桥梁,这不仅需要一颗充满父爱的心,还需要他们的座驾能够提供一份舒适且安静的行车空间。别克中型SUV昂科威创新配备的第二排滑动式座椅,全平后排地板能灵活运用车内空间,同时ANC主动降噪科技使得车内环境更加安静,让他们在长时间的旅途中也能安心养精蓄锐,更好的用心感受旅程。


撰文 / Emma   编辑 / 郭哥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